您的位置: 首頁 > 法学前沿 > 详情

以举报为名索要钱款构成敲诈勒索罪

2021年10月14日 09:43:16  來源:法治日报

【本报讯】2019年11月16日,赵某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某物流公司大货车超载,122报警台接12345热线转报后指派民警与赵某联系,后交管部门对超载货车进行了处罚。时隔一日,赵某以将举报该物流公司存在扬尘、超载等问题为要挟,向该公司运输活动负责人李某等人索要1万元。李某等人因惧怕赵某继续举报、影响经营,故按赵某要求经汪某之手将钱款交给赵某。

一审法院审理后认定,被告人赵某犯敲诈勒索罪,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,并处罚金1万元,追缴赵某违法所得1万元发还被害人。一审宣判后,赵某以其未拿到钱款构成敲诈勒索未遂为由提起上诉。

北京三中院二审认为,上诉人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敲诈勒索他人财物,数额较大,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,依法应予以惩处。对于上诉人赵某所提其系犯罪未遂的上诉理由,法院查证后认为,该案被害人陈述、证人证言、视听资料等证据能够相互印证,证明被告人赵某以继续举报物流公司存在扬尘、超载等为要挟,通过他人转达的方式向被害人李某等人索要钱款,导致李某等人产生恐惧心理,进而将1万元钱款交付给赵某指定的收款人汪某,最终由汪某交付给赵某,故赵某所提相关上诉理由无事实及法律依据,法院不予采纳。据此,北京三中院裁定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

主审法官表示,本案中,赵某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举报车辆超载的行为,有利于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运输管理秩序,本应得到鼓励和提倡,但赵某在该车辆已经被交管部门处罚后,出于强行索要财物的目的,以继续举报为要挟,从而达到非法索要财物的目的,这种行为不但与法律赋予公民举报权的初衷相悖,也侵犯了李某等人的财产权。赵某在得知对方存在违法行为时以告发相威胁,即使告发行为本身是合法的,但若以此为要挟索取不正当经济利益,便属于超出必要限度行使举报权,应当承担敲诈勒索罪的刑事责任。(记者 徐伟伦 通讯员 于晓航 秦嘉泽)

  • 相關新聞
  • 發表評論
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站觀點

正在加载评论……

美打压行动升级!华裔教授遭突
美打压行动升级!华裔教授遭突印第安纳大学华裔教授王晓峰 【本报讯】美国联邦调查局(FBI)上月28日突击搜查印第安纳大学华裔教授王晓峰...
香港特区政府:美国针对从来不
香港特区政府:美国针对从来不【本报讯】香港特别行政区(特区)政府4月9日晚发布新闻公报称,强烈反对和不满美国向香港产品进一步加征所谓...